讲师个人40年的管理哲学

讲师陈新民的个人发想

        企管顾问的角色象是老师的味道,师者:传道、授业、解惑也。为何老师能传道,又要传什麽道?有经验累积了几十年,自然而然在管理心得、管理心经上有其一定独到的道(方法),这个道在手法手段上或许有人以武林流派或以宗教方式来传达教导。教与导又有不同,“教”有人又说“教学相长”,教与学的人要磁场相近,始能生成共鸣,教学的环境也需要氛围,当上课或指导时,领导者或干部心神不宁,杂务繁琐,那如何生成效果呢?此乃传道之充要条件。

        又谈到授业,每一位老师,他(她)均非万能,不管从幼稚园(幼儿园)、小学、国中、高中到大专、大学,科别越分越细,到了硕、博士,更是着重于更细或更宏观的全方位指导,授业的“业”,范围很广,可以说是业别、业界、行业…,业师之所以能授课,在于他(她)对某个产业有一定的熟悉度,〔或许是不同产业的角度,更能够超越框框那种迷思(Group thinking)〕也说不定,不能寄望于一个外来的老师在传道授业上,都是你要听的答案,就宗教的角度,还是得自己去悟、去感觉到、去“电”到触电的感觉,就值得了。

    最后说到解惑,当然是年长的、资深的对年少的、资浅的去解惑,而这个“惑”是要由资浅的、年少的,在老师的一些训练上或引导下能越完整的描述出这个“惑”,是要训练的,所以“教育训练”要教育什麽?要训练什麽?老板和干部都是很重要的角色,否则老师来了,连自己本身的问题都说不上来,问题有那些要重点提出的,都说不出两、三点,那如何找方法、用方案来解决它呢?惑由心旁,心是思想的问题,思想仿徨了,两、三个问题,想出了五、六个解决的方法,这是很正常的,最怕有了疑惑,不问人、问错了人、找错了方向。古云:三人行必有我师焉,又有人说,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。但这个师最起码要是一个匠,要被称为匠,至少也要有个三年六个月,20–30年以上的资历与实务和学理才能克竟其功的,所以说不管是以流派或宗教派别或学术分类来做管理,做企管顾问,答案或许不只一个,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相信,又大家常听的一句话,心诚则灵,你要祷告、朝拜、拜佛,至少你得要先放下成见,要先相信导师、大师、教授、专家、老师…,不管他是什麽身分,当下你就是先相信了再说,或许他说的,你都“想”过了,但是想归想,你试过了吗?如何试?谈话与Q&A是沟通很有效的方式,甚至是聊天…,有内函的聊天,会听出端倪的人是智者,能听出方法的是聪明人,又套用一句俗话“解铃还须系铃人”,往往经由他人、别人、第三者一句无关紧要的话,而你想到了如何解,用甚麽方法解决,不管它是叫“触类旁通”还是叫“福灵心至”还是“顿悟”,反正就是想到了,那想到了,就去试试看看,所有的研发都是一试再试,那个试试看看,这个试试看看,要做记录,有系统的记录,否则试过了自己都不知道,或许答案出现过了,连自身都不知道。

        有些人能够自问自答,说出问题了,问完了结果答案自己就找到了,这个又分先天与后天训练,神箭手与卖油郎哪个厉害?答案是一样厉害,熟能生巧。创新也需要训练,从什麽时候?什麽地方开始训练?从好奇心、勤奋,现在开始,找什麽人?甚麽事需要创新?甚麽产品需要改良创新,为什麽要创新?如何创新?这些都不是大学问,都是很基础的东西,你不去观察、不去看、不去想、不去听、不去碰、不去做,如何成功?而且问题会不断的出现,而越做越烦,越烦就越糟糕,陷入恶性循环当中,所以善有善的循环,而恶刚刚就讲过了,人的优劣性格,本来就共同存在,那遇到了什麽事,就端看当事人采取了何种态度去面对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