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師個人40年的管理哲學

講師陳新民的個人發想

        企管顧問的角色像是老師的味道,師者:傳道、授業、解惑也。為何老師能傳道,又要傳什麼道?有經驗累積了幾十年,自然而然在管理心得、管理心經上有其一定獨到的道(方法),這個道在手法手段上或許有人以武林流派或以宗教方式來傳達教導。教與導又有不同,“教”有人又說“教學相長”,教與學的人要磁場相近,始能產生共鳴,教學的環境也需要氛圍,當上課或指導時,領導者或幹部心神不寧,雜務繁瑣,那如何產生效果呢?此乃傳道之充要條件。

        又談到授業,每一位老師,他(她)均非萬能,不管從幼稚園(幼兒園)、小學、國中、高中到大專、大學,科別越分越細,到了碩、博士,更是著重於更細或更宏觀的全方位指導,授業的“業”,範圍很廣,可以說是業別、業界、行業…,業師之所以能授課,在於他(她)對某個產業有一定的熟悉度,〔或許是不同產業的角度,更能夠超越框框那種迷思(Group thinking)〕也說不定,不能寄望於一個外來的老師在傳道授業上,都是你要聽的答案,就宗教的角度,還是得自己去悟、去感覺到、去“電”到觸電的感覺,就值得了。

    最後說到解惑,當然是年長的、資深的對年少的、資淺的去解惑,而這個“惑”是要由資淺的、年少的,在老師的一些訓練上或引導下能越完整的描述出這個“惑”,是要訓練的,所以「教育訓練」要教育什麼?要訓練什麼?老闆和幹部都是很重要的角色,否則老師來了,連自己本身的問題都說不上來,問題有那些要重點提出的,都說不出兩、三點,那如何找方法、用方案來解決它呢?惑由心旁,心是思想的問題,思想彷徨了,兩、三個問題,想出了五、六個解決的方法,這是很正常的,最怕有了疑惑,不問人、問錯了人、找錯了方向。古云:三人行必有我師焉,又有人說,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。但這個師最起碼要是一個匠,要被稱為匠,至少也要有個三年六個月,20–30年以上的資歷與實務和學理才能克竟其功的,所以說不管是以流派或宗教派別或學術分類來做管理,做企管顧問,答案或許不只一個,但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相信,又大家常聽的一句話,心誠則靈,你要禱告、朝拜、拜佛,至少你得要先放下成見,要先相信導師、大師、教授、專家、老師…,不管他是什麼身分,當下你就是先相信了再說,或許他說的,你都“想”過了,但是想歸想,你試過了嗎?如何試?談話與Q&A是溝通很有效的方式,甚至是聊天…,有內涵的聊天,會聽出端倪的人是智者,能聽出方法的是聰明人,又套用一句俗話“解鈴還須繫鈴人”,往往經由他人、別人、第三者一句無關緊要的話,而你想到了如何解,用甚麼方法解決,不管它是叫“觸類旁通”還是叫“福靈心至”還是“頓悟”,反正就是想到了,那想到了,就去試試看看,所有的研發都是一試再試,那個試試看看,這個試試看看,要做記錄,有系統的記錄,否則試過了自己都不知道,或許答案出現過了,連自身都不知道。

        有些人能夠自問自答,說出問題了,問完了結果答案自己就找到了,這個又分先天與後天訓練,神箭手與賣油郎哪個厲害?答案是一樣厲害,熟能生巧。創新也需要訓練,從什麼時候?什麼地方開始訓練?從好奇心、勤奮,現在開始,找什麼人?甚麼事需要創新?甚麼產品需要改良創新,為什麼要創新?如何創新?這些都不是大學問,都是很基礎的東西,你不去觀察、不去看、不去想、不去聽、不去碰、不去做,如何成功?而且問題會不斷的出現,而越做越煩,越煩就越糟糕,陷入惡性循環當中,所以善有善的循環,而惡剛剛就講過了,人的優劣性格,本來就共同存在,那遇到了什麼事,就端看當事人採取了何種態度去面對了。